top of page

F1賽車的行銷策略

  • bensonchin6
  • 10月13日
  • 讀畢需時 9 分鐘

已更新:10月22日

以下從「行銷/品牌策略」的視角出發,拆解 F1(Formula 1)這波在內容生態與大眾文化上的佈局:它的企圖、策略,以及與 Netflix 的《Drive to Survive》與 Apple / 布萊德·彼特(Brad Pitt)《F1 電影》這兩種內容合作的價值和風險。

先從 F1 本身的核心企圖與定位說起 —— 然後再分析兩條主線(紀錄影集 + 好萊塢電影)怎麼為它服務,以及這些布局對於 F1 本身、參與平台/品牌、觀眾/粉絲的多重意義。

Source:YouTube Apple TV

F1 的行銷/品牌企圖與策略背景

在過去幾十年,F1 長期被視為「高端、技術性強、資本密集」的賽車運動。其受眾相對專業、成本門檻高(票價、門票交通、轉播管道),且在某些市場(尤其非歐洲、非傳統車賽文化區)滲透率並不高。要將 F1 從相對精英/利基運動變成「全民/影響力運動」,僅靠比賽本身與傳統轉播已經不夠。


從這個角度看,F1 的策略可以視為以下幾個方向:


策略意圖

關鍵手段

潛在風險/挑戰

擴張觀眾基盤,吸引年輕/非傳統車迷

打造內容 IP(紀錄片、電影、周邊故事)、淡化專業技術壁壘,強調人性、劇情、情感張力

被批過度戲劇化/扭曲事實(尤其車手不滿意形象)

品牌形象強化

與高端/流行文化結合(電影、名人、跨界合作)

若內容失敗或口碑差,可能反噬品牌形象

增值資產(內容、影視權、授權衍生品)

將比賽本身之外的環節變成可播放/商業內容(紀錄片、電影、周邊)

成本高、製作難、風險高;持續產出壓力

轉播生態與平台戰略

與影音平台/媒體合作,以內容吸引用戶,最終將這些用戶轉向比賽轉播服務

若平台/合作方策略轉向或退出,可能損失控制權或收益

全球化、文化擴散

在新興市場推廣、打造話題內容、與本地媒體/內容合作

地區差異與文化落差可能讓內容過度本地化或失焦

總體來說,F1 的核心是「從單純比賽運動 → 成為一個文化品牌與娛樂 IP」。而要做到這點,就得跨過「單純賽事內涵」的框框,進入「故事+人物+情感」的內容生態。


F1跟 Netflix 合作的行銷策略、好處與風險

核心策略/企圖

  1. 打開觀看入口/降低門檻對很多人來說,看比賽可能覺得複雜(賽程、技術、車隊、規則)。透過紀錄片型態,以「人、故事、衝突」為核心切入點,可以讓沒有賽車背景、沒看過比賽的人也被吸引。多篇分析指出,《Drive to Survive》讓許多原本對 F1 沒興趣的觀眾投入其中。

  2. 創造常態曝光節奏F1 的賽季有“比賽週末”,通常較為零散。紀錄片可以在賽季間隙填補空白期,讓觀眾在休賽期仍維持對 F1 的關注與討論熱度。

  3. 加強情感連結與人物標籤每支車隊、每位車手背後都有故事(競爭、友情、壓力、財務、人際關係 …)。紀錄片可以把這些故事放大、包裝,讓觀眾除了關注比賽結果,還有「人物命運」、「劇情張力」作為吸引點。

  4. 內容授權與品牌價值這樣的內容合作可以成為 F1 的重要 IP 資產,之後可以衍生商品、影像資料庫,甚至是與其他媒體/品牌的再合作。

  5. 國際化品牌曝光透過 Netflix 的全球用戶基盤,使 F1 在許多地區進入主流娛樂視野,不只是「賽車迷」社群才會關注。

好處/正面效益

  • 觀眾成長與粉絲滲透率提升:這是最被外界肯定的效果。《Drive to Survive》被視為 F1 現代化行銷成功案例之一

  • 品牌延伸與多平台觸達:F1 本來主要是在體育/運動媒體圈,但透過 Netflix,可以打入純娛樂/故事類觀眾的視野。

  • 內容控制與口碑管理:F1 與 Netflix 合作代表有一定的內容協調/審核權(雖然不可能全部控制,但可參與)——這比讓外部製片完全獨立制作要好。

  • 比賽觀眾反饋正循環:很多看了《Drive to Survive》的觀眾進而「追比賽」。這種從故事到比賽的遞進轉換是理想路徑。

風險/挑戰與批評

  • 戲劇化過度、真實性疑慮:有車手曾批評節目存在「為戲劇化而編排」的片段,不符合現實。這可能在忠實粉絲或當事人群中產生反感。

  • 角色偏重、中游隊伍忽略:製作方可能更傾向聚焦明星隊、爆點隊伍,導致一些實力較弱或資源不足的隊伍被忽視。

  • 期待管理與節奏問題:若某一季內容過於平淡或戲劇張力不足,可能降低觀眾興趣;F1 必須維持賽季本身具有變數與衝突,避免「看紀錄片就好,不看比賽」的反向風險。

總之,《Drive to Survive》是 F1 在內容層面的一條成功注入戰略 — 它讓賽事得以從專業領域延伸進入主流文化場域。這條路雖然有風險(尤其真實性與節目呈現的偏差),但目前整體被視為一個成功的品牌/行銷典範。


Apple / 布萊德·彼特《F1 電影》:另一條更激進的賭注

Apple 投入拍攝一部以 F1 為題材的電影,可被視為 F1 在更高維度的跨界擴張。以下是從策略到風險的拆解。

核心策略/企圖

  1. 品牌再造與娛樂 IP 抬升F1 在過去幾年已透過紀錄片進入娛樂圈邊界,但電影則是進一步把 F1 往「主流娛樂大片」方向推。成功的賣座電影能極大提升品牌聲量與文化影響力。

  2. 跨界擴張+明星效應加持布萊德·彼特是國際影星,對於非車迷、不看賽車的觀眾也有吸引力。拿好萊塢大牌主演能把 F1 的曝光度延伸到娛樂市場/電影觀眾圈。據報導,Apple 為這片投入高額製作與行銷預算(超過 3 億美元)。

  3. 媒體生態戰略:從院線到串流再到轉播報導指出,Apple 採「戲院先行、串流後接」的路徑:先讓電影在戲院上映,創造話題與品牌體驗,再可能導入串流平台或延伸為 F1 整體轉播/內容生態的一部分。更有傳聞 Apple 買下 F1 美國版轉播權的意圖(或正洽談中),把電影作為「入口內容」以引流至其轉播/平台服務。

  4. 強化視覺與沉浸感相較於紀錄片,電影能在拍攝手法、特效、攝影規模、敘事結構、劇情張力上做更大尺度的表現,給觀眾「身臨其境」的震撼體驗。報導指出為了真實感,劇組直接在真實 F1 賽道、真實賽車上拍攝、甚至布萊德·彼特親自駕駛改裝賽車上場

  5. 測試新的收入/商業模式可能性電影票房、周邊授權、平台分潤、後續衍生內容(劇情延伸、遊戲、虛擬體驗)都有潛力。對 F1 而言,是一種將現有體育內容變成更廣泛 IP 資產的試驗。

好處/潛在正收益

  • 巨大曝光與品牌形象提升:一部成功的大片能帶動全球媒體話題,也把 F1 在非傳統圈層的能見度推高。

  • 吸納新觀眾 / 潛在粉絲轉化:未必看過 F1 的人可能因為電影進場,進而連結賽車世界。

  • 內容資產升級:電影本身成為一塊高價值資產,未來可做重映、國際版權、串流播放等等。

  • 強化與平台/媒體談判力:若電影能證明 F1 題材具票房潛力,F1 在與轉播商、平台、品牌合作時手中籌碼更多。

  • 整體生態串接可能性:若 Apple 或其它大平台最終涉足 F1 轉播,電影可以作為「導流入口」與內容展示示範,形成「內容 + 觀賽」一條龍體驗。

風險/潛在問題

  • 票房與成本風險巨大:好萊塢大片投入高,若票房失利,損失不可小覷。

  • 調性矛盾:電影若為了娛樂而過度改編、戲劇化,可能被忠實車迷批為「不真實」、「浮誇」。

  • 平台/版權混線衝突:電影與轉播平台、版權持有方可能在利益上有競爭或衝突。

  • 可持續性壓力:一次電影熱度可能無法持久,若後續無法有穩定強力內容支撐,可能成為曇花一現。

  • 品牌風險承擔高:因為全球曝光,如果有製作失誤(拍攝場景、不合理劇情、觀感問題),可能反過來損害 F1 或合作方形象。


兩條策略(紀錄片+電影)相比與協同效益

既然 F1 同時選擇了這兩條路線,那麼我們還要看它們之間怎麼互補,以及為什麼 F1 要這麼做。


差異與互補

路線

目標受眾 /功能

強處

限制/挑戰

Drive to Survive(紀錄片 / 系列內容)

對象是體育/故事內容愛好者、紀錄片觀眾、F1 潛在粉絲

真實性較高、節奏長、可深入人物背景、較低門檻導入

難以做大場面震撼、不能像電影那樣大規模敘事、容易被批瑕疵與偏差

F1 電影(好萊塢劇情電影)

吸引更廣泛娛樂觀眾(包括非體育迷)、影迷、商業市場

高視覺衝擊力、明星效應、全球宣傳力強

高風險、成本高、題材要平衡真實與娛樂性、觀眾預期壓力大

兩條路線可以互補:

  • 紀錄片是穩扎穩打、策略慢熱的觀眾培育,增強觀眾對比賽與人物的理解與情感黏著。

  • 電影則是一個品牌爆破點(brand moment),在短時間內製造大規模討論、擴散曝光。

  • 電影若成功,也可反哺紀錄片:更多人會因電影被吸引去看紀錄片(內容背書);紀錄片也可以為電影鋪墊「真實感」。

  • 在商業談判上,F1 可同時在體育轉播、內容授權、電影/影視版權上有更多議價籌碼。

各方角色的利益與風險

為什麼 Netflix、為什麼 Apple / 布萊德·彼特會願意參與?這些合作對他們、對 F1、對觀眾各自有什麼好處與風險。

Netflix 的利益與風險

利益

  • 獨家內容(體育+娛樂混合型題材)可吸引用戶訂閱與留存。

  • 增強平台形象:不只是電影/劇集平台,也能做具話題與策略意義的紀錄片。

  • 與 F1 合作可能帶來跨界贊助、聯動商業機會。

風險

  • 製作成本與協調複雜性高(賽道拍攝、賽事拍攝授權、車隊溝通等)。

  • 若被批劇情扭曲不實,會影響平台口碑。

  • 若觀眾熱度消退,訂閱者流失或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。

Apple / 布萊德·彼特 /片商的利益與風險

利益

  • 對 Apple 而言:這是其在影視方向的重要押注,用來提升 Apple 在娛樂內容領域的認知度與影響力。

  • 若 Apple 最終涉入 F1 轉播或平台服務,電影可作為導流工具。

  • 對布萊德·彼特/演員來說:參與一個大型跨界娛樂+體育題材片,可以進一步拓展影響力,增加作品多樣性。

  • 對片商 / 發行商來說:這是一部具 IP 潛力的高曝光作品,成功的話可帶來持續收益(票房、再版、延伸版權等)。

風險

  • 投資巨大、票房波動風險高。

  • 如果電影製作或敘事受批評(如不真實、劇情牽強、畫面表現不佳等),可能被視為娛樂圈炒作,傷及品牌。

  • 若與 F1 或車迷社群出現價值觀或形象落差,可能遭受反彈。

  • 平台與版權利益錯綜:若電影與直播/轉播版權方存在競爭,可能出現利益衝突。

F1 的利益與風險(回到 F1 自己)

利益

  • 品牌向上升級,讓 F1 不只是賽車運動,更是一個文化娛樂品牌。

  • 通過這些內容合作帶動比賽觀眾成長,提升轉播價值與贊助商吸引力。

  • 增強跨界議價能力:在內容、授權、博弈、遊戲、體驗經濟等領域具布局可能。

  • 當整體內容生態成功,形成「粉絲生態系/IP 生態系」,可以帶來長期價值。

風險

  • 若內容方向偏離賽事本質,或過度劇情化被指失真,可能削弱核心粉絲對其專業性的信任。

  • 投入成本與與平台/製作方分潤壓力:若合作方對分潤、版權控制要求高,可能利益被稀釋。

  • 若電影/紀錄片成為焦點而比賽本身變得次要,可能造成觀眾錯位。

  • 對賽季節奏、賽道拍攝、版權開放、車隊合作意願等的協調負擔加重。

綜合評估與建議

從行銷/品牌策略角度看,F1 這波跨界內容佈局(紀錄片 + 大電影)是一種進階打法:既保守(紀錄片)又激進(好萊塢電影)。若運作得當,有可能把 F1 從「專業賽車運動」徹底升級為「全球娛樂 IP」。

不過要成功,有幾點建議與注意:

  1. 平衡真實與娛樂性內容不能為了戲劇張力搞得太假,否則會傷害 F1 的專業可信度。編劇或製片方應與 F1 車隊、車手保持一定溝通/審核機制。

  2. 持續內容輸出與節奏管理電影是一個大爆點,但後面若沒有穩健的節奏內容(紀錄片、花絮、後續衍伸劇、選手特寫等)支持,就可能成為曇花一現。

  3. 多平台、生態整合要把觀眾從「看電影/看紀錄片」導回「看賽車比賽/訂閱轉播平台」這一環打通。電影、紀錄片、直播/轉播應該形成連貫的 funnel(漏斗)路徑。

  4. 區域在地化與文化適配在亞洲、拉丁美洲、非洲等還非傳統車賽強區的市場,需要做在地化調整與宣傳策略,不可全盤照搬西方娛樂邏輯。

  5. 風險分散與資源控管不要把所有賭注壓在單一電影或單一平台,需保有彈性與備案,以免一部電影失利就陷入資源困境。

總的來說,F1 的策略是:從運動轉型為娛樂品牌,再由娛樂轉回運動生態Netflix 的紀錄片是培養核心觀眾與內容基礎建設,Apple 的電影則是一次大規模品牌擴張與聲量爆發。若兩條線能協同運作,F1 在未來十年有可能在全球文化版圖上佔據更重的位置。


留言


© 2025 by 宏燿整合行銷有限公司.統一編號:96776536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